四川送出电量14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1%。
举全员之力做好1100千伏特高压古泉换流站安全管理和运维保障,全面强化境内三大密集输电通道风险管控,积极开展适应特高压及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电网主配一体化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切实增强大电网驾驭能力。全链条压紧压实安全责任,以三铁反三违,坚决扛起零死亡的担当。
推进兵团、水利同网,做好国网克拉玛依供电有限公司挂牌和运营管理工作。寇伟董事长精准把脉,分析问题深刻,部署工作具体,凝聚了公司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强大合力,为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统一思想行动、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全力开拓用电市场,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全力保障输配电价基本稳定。以精益规划推动精准储备,实现精准投资,全面提升经营质效。一是坚定不移确保安全稳定局面。
二是突出资金来源拓展,坚决落实降电价部署。国网蒙东电力将坚决贯彻会议精神和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担当作为,高质量推进全年各项工作。近50%的其他工业用煤和散烧煤等非电用煤,所产生的高污染是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绿色转型的短板,急需要通过实施煤改电、再电气化来弥补和修正。
当前优化存量、控制增量、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煤电清洁化发展策略是符合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需要。有的主张,发展水电、气电和核电,替代煤电增量,共同成为主体供应电源。这些数据表明,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力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快速提升,这既是新时期我国电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外在要求。2018年火电发电利用小时为4361小时,虽然与2017年同比提高143小时,但总体上处于偏低水平。
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重点在于优化煤电存量、控制煤电增量、减少其他工业用煤和散烧煤等非电用煤。尤其是中电联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滚动优化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推进电力转型发展的思路:推进清洁煤电发展、促进水电开发和消纳、安全发展核电、优化新能源开发和布局以及提升电网发展水平,协同推进电力结构优化,缺一不可,从而构建起安全、经济、绿色、可持续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
但是,多年来,就如何实现我国电力转型发展存在重大争议,互不相让。发展水电、气电和核电者认为,即使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但煤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煤电绿色指标要低于常规的气电和核电,更不用说水电。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015年底的27.3%提高到2018年底的30.9%,非化石能源发展已经进入规模增量替代阶段。假如仿效德国提出在2038年退出煤电,我国能用什么来确保供电安全?我国水电技术可开发量有限,还面临环境保护、移民搬迁和后续水电开发难度大等难题。
无论是从规划制定的目标和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还是从近三年来我国电力发展的现状来看,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真正起到了对当前电力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大规模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分散式风电,而中东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屋顶资源是极为不现实。据中电联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19.0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1.4亿千瓦,装机占比为60%三是统筹兼顾新时期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布局,顺应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路径,提前布局服务业务版图,设计相应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回收途径,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其中,感知层的末端感知节点规模更大,采集的数据更全面,涵盖电力系统发、输、配、储、用各环节、各设备乃至各元件。(二)设备制造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对电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型两网的成功实施就必须要求相关电力设备的更新升级,设备制造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提升:1.提升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设备生产水平和供应能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程量大、设备类型多、质量要求高,而我国的电力设备生产制造水平尚难以满足要求,部分核心设备仍完全依赖于进口。
一是保证特高压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创新,按规划建设特高压基础设施,并加强特高压统一潮流控制器、超高压柔性环网控制器等关键技术设备的攻关研发和部署应用。二是尽快落实泛在电力物联网规划,先以电网侧的万物互联为切入点,大规模部署电网信息采集终端,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信息、故障信息、设备信息的全面感知,其后打通发电侧电厂和需求侧用户的数据壁垒,部署发电信息、用户信息数据采集终端,实现真正的电力万物互联,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
近年来,随着能源电力、云大物移智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电力系统逐步向以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为主要特征的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电网公司也提出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着力点是在供给侧,支撑能源供给侧改革。未来的国家电网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将以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为支撑,汇聚各类资源,促进供需对接、要素重组、融通创新,打造能源配置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平台,使平台价值开发成为培育电网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作者曾鸣,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秘书长兼副主任,IEEE PES能源互联网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平台型体现电网公司的网络属性。二是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技术共享服务,利用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装备领域优势,建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与国内外能源电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实现技术交流与共享,共同促进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
传输层将通过5G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二)三型两网的战略内涵三型两网是一个有机整体,两网是手段,三型是目标,两者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即国家电网公司意在通过建设运营好两网实现向三型企业转型。
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支撑三型两网建设:1.三型两网的顶层设计、规划与业务布局研究开展三型两网建设,涉及电网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做好政策机制的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和业务体系的提前布局。2.能源电力领域云大物移智技术的研发作为能源电力行业技术研发的支撑单位,能源电力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在能源电力领域云大物移智技术的研发与试点应用方面均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试点应用经验。
布局以用户用能信息挖掘为主的增值服务(故障预警、远程控制、节能优化等),实现用户用能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回收。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是能源互联网在电力系统的具体实现形式,坚强智能电网是骨骼肌肉,支撑电力系统能源流的安全稳定传输,泛在电力物联网是神经网络,实现电力系统源-网-荷-储 各环节信息流的末梢采集和归集处理。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着力点是在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末梢,支撑数据采集和具体业务开展。三、如何实现三型两网建设目标?(一)第一条路径:守正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运营,创新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体系与业务模式守正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运营是国家电网公司支撑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创新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应用是国家电网公司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手段。二是选取典型区域,打造综合能源服务试点示范,继续推动现有重点试点示范项目,紧盯潜在市场、用户,发挥电网企业信息资源优势,广泛应用泛在电力物联网相关技术,掌握客户内部能效数据资源,开展多维度分析,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建设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技术先进的综合能源服务示范项目。三是做好业务创新转型,要求公司必须紧跟需求变革。
开展综合能源系统的基础仿真对于模拟系统运行状态、评估系统运行可靠性及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价值。(三)产业集团产业集团是推动技术创新和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未来可以重点推进相关试点工作,打造三型两网发展样板。
在满足系统内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一体化的能源系统,形成试点示范经验。三是支撑能源消费革命与供给侧改革,为云大物移智技术在需求侧、发电侧及电网侧的部署应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上两种方式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以为主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手段。通过智能配电网支撑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有效并网,解决分布式电源协调利用困难问题。
三是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发挥其共享型的社会属性优势,配合做好电力市场建设工作。高校、科研机构在电力系统规划、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政策研究与决策支持方面具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和深厚的研究基础,能够为国家电网做好三型两网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提供科研支撑。一、三型两网立意与战略内涵(一)为什么要实现三型两网?当前,能源电力行业处于快速变革和发展时期,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三型两网战略体系是满足 三大改革、四个做好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践行企业宗旨,行使企业使命的重要战略布局。可以看出,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正是满足四个做好发展要求的基本途径。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及其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曾鸣著)提出,电是特殊商品难以大规模存储,应该通过各类激励机制实现系统层面的供需互动。(二)坚强智能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其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多类型能源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高度整合,能量-信息-经济三元驱动的能源供用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能源生态圈的智能自洽、平等开放、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地使用能源托管、多能互补等商业模式,大胆开展PPP、EMC、EPC、BOT等多种工程、商业模式实践,强化泛在电力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2.推动综合能源系统落地,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一是围绕两高三低目标,开展综合能源系统仿真。
2.基础建设与技术创新同步按规划开展特高压、智能配电网、云大物移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置部署,并加强相关技术难题攻关,创新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主动提炼项目运营经验,形成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的模式。